据环球时报报道,当地时间7月6日,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首日议程结束,10国共同发表联合声明。这份31页的文件罕见地在中东局势、全球贸易等敏感议题上达成一致,而此前多次在多边机制中“唱反调”的印度,不仅未阻挠声明通过,还公开表示拥护。印度商业和工业部长戈亚尔称,此次声明是“金砖国家团结的象征”,与上合防长会拒签公报的强硬姿态形成鲜明对比。
莫迪和特朗普(资料图)
在2024年上合组织防长会上,印度因声明未加入针对巴基斯坦的“跨境恐怖主义”措辞,成为唯一拒签的成员国;同年6月,上合组织谴责以色列对伊朗袭击时,印度外交部立即表态“未参与声明制定”,被外界视为对盟友的“背刺”。这些举动被认为是印度试图将双边矛盾植入多边框架,以安全议题牵制组织议程。
2024年金砖扩员谈判中,印度曾以“程序问题”搁置沙特、伊朗等国的加入申请,导致议程停滞近半年;2025年初,美国威胁对金砖国家实施关税制裁时,印度率先软化立场,称“金砖不寻求对抗任何国家”。此次却在峰会前高调宣称“金砖是抗衡单极霸权的平台”,态度转变之快令国际社会错愕。
美财长贝森特明确表示,未达成协议的国家将面临最高46%的关税,印度商品可能被加征26%。此前美印谈判中,美国要求印度开放农产品市场,触及印方“5亿农民生计”的红线,印方已于7月4日向WTO提交文件,宣布对部分美国产品征收报复性关税。在谈判破裂风险剧增的背景下,借助金砖联合声明展现“全球南方”团结姿态,成为印度增强谈判筹码的关键手段。
作为峰会东道主,巴西总统卢拉将印度视为“全球南方重要合作伙伴”,不仅在联合国改革议题上与印达成共识,还在声明中加入“强烈谴责帕哈尔加姆袭击事件”等照顾印度关切的措辞。更关键的是,2026年金砖峰会将由印度主办,莫迪政府需在国际舞台树立“负责任协调者”形象,避免因持续阻挠沦为“孤家寡人”。印媒普遍认为,当前中俄领导人未出席,正是印度展现“金砖核心地位”的良机。
2026年印度将迎来下一届大选,莫迪政府面临农民抗议、经济增速放缓等多重压力。此次声明中“维护粮食安全”“反对单边贸易壁垒”等表述,直接呼应国内5亿农民的诉求,有助于转移民众对高通胀的注意力。同时,通过在金砖机制中展现强硬外交,可巩固其“民族主义领袖”形象,为选举造势。
声明对美国单边关税、美以对伊朗袭击等问题采取“不点名批评”,如“单边保护主义措施扭曲全球贸易”“武装袭击民用设施违反国际法”。这种措辞既照顾了印度、巴西等不愿彻底得罪美以的成员国立场,又通过集体表态形成舆论压力。在反恐议题上,仅提及印控克什米尔恐袭事件,避免涉及巴基斯坦,为印度保留了“不激化双边矛盾”的空间。
区别于上合组织的安全合作导向,金砖机制聚焦经济议题,此次声明80%内容围绕多边贸易体系改革、新开发银行扩资、气候融资等。印度深知,在能源进口(依赖中东油气)、基建贷款(金砖新开发银行累计提供超300亿美元)等领域对机制存在刚需,因此在安全议题上暂时让步,换取经济合作的稳定环境。这种“议题切割”策略,被视为印度实用主义外交的典型体现。
莫迪(资料图)
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威胁,本质是对印度“两头通吃”策略的警告——既享受美国军事援助(2024年军购额达150亿美元),又在金砖机制中参与“反美”议程。此次印度的妥协,并非彻底转向,而是“以退为进”:通过联合声明证明自身拥有多边支持,迫使美国在农产品市场开放等问题上松动。但美方已明确将参与金砖“反美政策”的国家列入关税清单,印美贸易战一触即发。
尽管中俄领导人未出席峰会,声明仍保留了“支持多边主义”“推动联合国改革”等中俄核心诉求,显示金砖机制的“去西方化”共识仍在深化。印度选择在此时配合,一方面是因中俄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保持中立,另一方面也意识到,若持续与中俄对抗,可能被边缘化至“金砖外围”。但这种基于利益的合作,难以掩盖三国在印度洋战略、边境问题上的深层矛盾。
金砖国家占全球42%的人口、37%的GDP,此次声明首次提出“建立更公平的国际金融体系”,直指IMF投票权分配不公(比利时投票权高于巴西)。印度借此塑造“发展中国家代言人”形象,试图填补G7衰退后的权力真空。然而,其在巴基斯坦、克什米尔等问题上的“双重标准”,仍遭南非、巴西等国私下诟病,能否真正成为“全球南方领袖”尚存疑问。
莫迪(资料图)
印度此次“反常”表现,本质是多重压力下的权宜之计。短期内,联合声明为其争取到关税谈判的缓冲期,也暂时修复了与金砖盟友的关系;但长期来看,未能解决其在安全合作(依赖美以军购)与经济利益(依赖金砖市场)之间的结构性矛盾。当美国关税压力缓解、或中俄议题与印方利益冲突加剧时,印度大概率会重回“摇摆”姿态。这种基于实用主义的外交策略,虽能谋取短期利益,却难以构建稳定的多边合作框架,反而暴露了其战略自主性的局限。
辉煌配资-辉煌配资官网-在线炒股配资公司-在线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