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天安门广场那天真是热闹得很,整个长安街都被一队队导弹车撑得满满当当,气势磅礴。
没啥花哨的解说,大家都瞪着眼睛看,连外国朋友都憋着气,生怕错过了点啥。
一时间,场里可不止是看热闹——这阵仗不是一般的军事检阅,分明是中国给世界亮出自家“硬核家底”。
谁还记得以前大家都把目光放在航母、战机这些家伙身上?
现在导弹成了新主角。
可别小瞧这一变,这背后可是中国战略的底气和自信。
卡齐亚尼斯那篇文章,标题直来直去,啥“中国准备击沉美国航母”,把东风-21D说成“原罪”,东风-26叫“关岛杀手”,东风-17是“银弹”。
听着有点夸张,查查这些导弹的“杀伤链”,发现人家怕的不是一根导弹有多厉害,而是中国已经凑齐了一套精准打击航母编队的完整体系。
从侦查、锁定到打击、再到效果评估,每一步都紧密衔接,像打麻将一样,一个缺了都不行。
这种体系,才是让对手睡不踏实的根本。
说到东风-61,现场不少懂行的都眼睛一亮。
这玩意儿长得有点像2017年服役的东风-41,但细看就知道不是一个路数。
东风-41那会儿,八十年代就开始琢磨研发了,等到量产,部分设计跟不上趟,发射井和机动版本都慢了点。
东风-61直接补上短板,跟东风-41共享不少核心技术,都是八轴的运输-起竖-发射车,导弹封在密封筒里,随时随地能发射,跟过去要专门找个发射台的家伙比,省事得很。
东风-41能打一万二到一万四公里,最多带十个十五万吨当量弹头。
东风-61加入后,中国的陆基核反击力量可真是底气更足了——有牌在手,心里不慌。
陆上的导弹厉害,海里的也不含糊。
中国搞水下战略力量不是一天两天了,九十年代就开始琢磨,到了2007年094型核潜艇服役,每艘能带十二枚JL-2潜射导弹,现在已经有六艘在水下游弋,还有两艘快造好了。
JL-2技术吃了东风-31的红利,也掺了一点东风-41的设计,射程八千公里,既能带一枚百万吨级大弹头,也能拆成八枚分导式小弹头,打击方式灵活得很。
新亮相的JL-3更猛,射程一万公里,标配分导弹头,搭配正在造的096型核潜艇,中国水下“二次打击”能力已经让不少国家有点怵。
天上的力量也不甘落后,轰-6N轰炸机肚皮下挂着的JL-1空射弹道导弹,第一次和大家见面。
这导弹是两级设计,从机身下边的挂架发射,预设弹道飞出去就能把目标逮住。
轰-6N带着它,打击半径能到八千公里,远洋舰队、远程固定目标都能管,空军部队今年已经开始用上了。
轰-6说起来也不新鲜了,最初是苏联图-16改的,那会儿老旧得很,现在可不一样,机翼底下能挂CJ-10巡航导弹,也能挂鹰击-12反舰导弹。
鹰击-12速度能飙到四马赫,五百公里外就能动手,敌人的防空系统反应时间就像睡着了似的。
新出的鹰击-17、鹰击-19这些型号,鹰击-17带了高超音速滑翔器,射程能到一千公里,虽说有些还在原型阶段,看那趋势,中国反舰导弹就是奔着“快、难拦”来的。
高超音速技术是中国导弹真正的杀手锏。
2014年东风-16做助推器,试验了高超音速滑翔器;2019年东风-17正式列装,现在几十支部队都用上了。
它能打两千五百公里,速度能突破五马赫,还能在大气层边缘来回折腾,现有防御系统根本跟不上它脚步。
美俄这两家也不是吃素的,美国AGM-183A高超音速导弹一测试就掉链子,到现在还没正式部队用。
俄罗斯“匕首”虽说列装了,规模远远没中国这么大。
说句实在话,中国这条线确实是走在前头的。
这次阅兵,不光是导弹亮相,更是中国战略力量的一次大变身。
过去中国军事技术总是跟着别人跑,现在终于能自己决定方向了。
陆海空基导弹全覆盖,高超音速技术明摆着领先,这套体系能把敌人挡在海岸线外头,也能保证自己有反击能力,关键时候能出手。
导弹能成为中国力量的新名片,靠的不是吹,不是喊口号,是每一款装备从设计到生产的扎实积累。
以后在全球军事格局,谁要是不看中国导弹力量,等于少了一只眼。
中国导弹体系讲究的是全方位覆盖。
陆上有东风系列撑腰,海里有核潜艇和潜射导弹,天上有轰炸机和空射弹道导弹,这三路合起来,防守反击都拿得出手。
导弹背后,可不是一根家伙单打独斗,讲究的是“杀伤链”:从目标侦查、信息传递,到精确打击、效果评估,每一步都拼了命往实处做。
像下象棋一样,布子布局,步步都得走对。
以前大家总喜欢拿单件武器比威力,现在都知道,比的是体系,比的是能不能把对手死死锁死。
说起技术突破,真有点像盖房子,一砖一瓦都得靠谱。
东风-41那会儿还用老式发射台,遇上新需求就有点跟不上趟。
东风-61出来后,八轴运输-起竖-发射车,封闭式发射筒,随时能换地方发射,巡逻路线说换就换,灵活得像猫一样。
东风-41能带十枚分导弹头,这一加,陆基核力量的底气就硬了不少。
海基JL-2、JL-3导弹既能单枚大威力,也能多枚分导,打击方式随心变。
空基轰-6N带着空射弹道导弹,巡航到八千公里外,谁敢说不服?
长话短说,中国这些年在导弹技术上的突破不是一天炼成的。
九十年代琢磨海基战略,2007年094型核潜艇正式服役,六艘在水下巡逻,二艘还在造,技术一代代往前推。
东风-16高超音速滑翔器试验起来,东风-17直接量产,几十支部队用上,实打实的实力。
反看美国,测试一不顺就搁浅,俄国“匕首”规模有限。
中国这条路是真正踩实了。
有人说中国导弹体系像织毛衣,一针一线都要细致,织出来才能耐穿。
导弹威慑方式悄悄换赛道,从众人盯着航母、战机,到现在盯着导弹体系。
导弹不光能拦住敌人,还能保证自己反击的门道。
对外是门神,对内是底气。
如今全世界都盯着中国这张“力量名片”,还真不是靠宣传,是靠一代代技术积累出来的。
未来中国在世界军事舞台上,这导弹体系就是绕不开的角色,谁也不敢小瞧。
环顾整个阅兵场,大家心里都清楚,这每一件装备背后,都是无数技术员、官兵、科研人员熬夜加班的汗水。
有人看着东风-61发愣,有人盯着轰-6N直咽口水,心里暗自琢磨:咱中国现在能跟美国正面掰手腕了?
导弹体系全覆盖,谁还敢轻易挑衅?
这份底气,不是嘴上说的,是实实在在的硬实力。
如果说中国战略转身像农民种地,先得耕深犁细,后头才能收成好。
过去中国军事技术总是追着别人跑,现在终于能自己当家作主。
导弹体系全覆盖,高超音速技术领先,这家底一亮出来,多少人心里都“咯噔”一下。
谁要是还把中国军力看成以前那样,那可真是没跟上趟。
如今这局面,不管是局里局外的人,看了都得服气。
中国的导弹力量,说白了就是一把“看家锁”。
关键时刻能守得住,也能反手给对手一个“回旋镖”。
以后世界上要聊军事,绕不开中国,谁敢说不算数?
这份气魄,这份实力,才是中国力量的根本。
本文只是休闲娱乐,不会及任何商业用途,假如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
辉煌配资-辉煌配资官网-在线炒股配资公司-在线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