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儿童来说,在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疾病就是感冒以及肠胃问题,但在此要提醒各位家长,当出现一种情况时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,那就是便便带血,这种症状不一定是肛裂所引起的,还有可能与幼年性息肉密切相关。
所谓幼年性息肉,就是经病理诊断后确定是肠道错构瘤性息肉,这种类型的息肉大多出现在十岁以下的儿童身上,临床平均患病年龄在五到七岁左右,男儿童的患病率要多于女儿童。幼年性息肉是导致小朋友消化道出血最为常见的一个疾病诱因,80%的幼年性息肉位于直肠以及乙状结肠部位,当然也有极少数息肉是生长在盲肠以及升结肠处的。
幼年性息肉最为突出的症状表现就是无痛性慢性便血,这主要是因为粪便压迫到了息肉表面,最终引起的出血现象,截止目前,临床并没有明确关于此类疾病的病因,但猜测可能与慢性炎症以及先天性遗传因素密切相关。
关于此类病症,各位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孩子的两种异常表现,首先是便血,其次是肉团。因为对于幼年性息肉来说,其主要由粘膜腺体以及粘液囊肿构成,结缔组织间质较多,息肉质地松软,分布较多的微血管,同时还含有较丰富的炎细胞。
无论是粪便还是胃肠道蠕动均会使得息肉受到摩擦,甚至还会出现息肉蒂扭转以及缺血坏死的情况,伴随着肠道内细菌感染流体所引起的息肉表面糜烂、溃疡等多种情况,均会使孩子出现便血病症。对于低位息肉来说,会伴随着大便的排出而脱出于肛门口,此时能够及时得到发现,主要表现为圆形且表面呈鲜红色的小肉团,大部分有蒂,而且能够通过用手推送,顺利的纳入肛门内。
当孩子出现肠息肉时,是否要进行切除呢?首先要知道的是,部分息肉可能会因为诱发反复便血,而使人出现慢性贫血现象,此时如果通过就医服药,往往得不到有效根治,反而还会引发继发性肠套叠以及肠梗阻等病症,在多发性息肉的情况下,还会使孩子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,虽然大多数情况下,儿童的结直肠息肉是呈良性状态的,但也有相关报道显示,幼年性息肉具有潜在恶变风险,因此及早诊断、及早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。
说到这里,可能有不少父母担心:孩子年龄太小,做肠镜是否安全?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,担心孩子在肠镜的过程中出现肠道受损情况也很正常,但实际上随着设备以及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,现在进行结肠镜检查很少会使得患者的肠道受到严重损伤,即使会有受损风险,也只会出现轻微的粘膜擦伤,通过短时间的调整就能够自行修复,除非患者本身存在过于肥胖或过于消瘦,具有腹部手术史以及解剖结构异常等情况,否则出现穿孔等意外的风险是非常小的。
【本图文由“熊猫医学”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,作者裳荌,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、复制】
辉煌配资-辉煌配资官网-在线炒股配资公司-在线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